在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战旗方队中有一面“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这是年3月至5月期间,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在攻克坚城临汾后,由徐向前元帅亲自授予该旅为“光荣的临汾旅”,是我军最早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师旅级单位。
徐向前元帅授予“光荣的临汾旅”战旗
这座被称为坚城的临汾城,因其地在平水之阳,在古代为平阳郡、平阳府的治所。这座城相传最初是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的魏王豹所建,明朝洪武初在旧城原址上进行了重筑,景泰进行了大修,最终建成了“周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砖。环城为池,深二丈五尺”的一座坚城,这座城有四座城门,东门名为武定、西门名为和义、南门名为明德、北门名为镇朔,每座城门外面均各建有月城(即瓮城),并且各建有城楼,城墙上有角楼四座、敌台八座,窝铺九十七座。
雍正《临汾县志》中的城池图
临汾城最大的特色是除了主城建设的规模宏大、极为坚固之外,还有一个规模极大的东关城,从卫星图上看来,大约可以相当于主城的三分之一。临汾东关城建于明正德七年,周长一千二百六十四丈(八里多),高二丈五尺,上广九尺,下基二丈,敌台八座,正门小门七座。嘉靖二十一年、隆庆二年相继重修,增高为三丈二尺,上广一丈八尺,下基三丈,并且外面包砖,正门小门楼台增高,增加楼台四座,敌台增为一十七座。
雍正《临汾县志》中的东关厢图
上个世纪70年代临汾的卫星图,可以看到东关城大约相当于主城的三分之一大小
临汾东关城墙周长一千二百六十四丈,约合八里多,而当时同属平阳府一部分县的城墙,其长度都小于临汾城的东关:
襄陵县城,周五里一百六十步
洪洞县城,周五里
浮山县城,周四里一百五十步
赵城县城,周五里一百二十四步
太平县城,周三里六十五步
岳阳县城,周二里一十二步
曲沃县城,周三里五十步
翼城县城,周六里有奇
临晋县城,周三里二百三十步
临汾西城墙与和义门及其瓮城部分
就连山西省一些州城和临汾东关城差不多大,也就是府城的规模仅仅比临汾东关城稍大一些:
蒲州城,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
解州城,周九里十三步
霍州城,周九里十三步
隰州城,周七里十三步
汾州府城,周九里十三步
大同府城,周围十三里
民国时期临汾县城关图
其实除了东关,临汾城另外三个城门也都有关城,只不过南北两关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军北伐、捻军起义之中遭到破坏,成为废墟,而西关也成为菜园子,只有东关“巍然独存”。
临汾战役战斗示意图
但就是这样一座几经兵燹的城池,在解放战争时期缺乏重火力的我军,面对依托城防而固守的2.5万余敌军还是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牺牲才将其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