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江南古镇一一心中永远的西塘
早知道西塘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也曾分享过朋友们游西塘的美篇,去这个古镇旅游观光好是由来已久的心愿。
初冬时节,驱车从上海浦东来到这个心仪很久的好去处,但一路上车辆的拥堵和辛苦自不必说,区区百公里路程竟然跑了三个小时,实在令人郁闷!
进入景点区域,便有警察与保安维护秩序,引导车辆驶入停车场,令人心慰;再看停车收费指示,当日24时前驶离只收10元,七座以上车辆免费停车,便为古镇这种经营理念所折服。这完全是鼓励游客来消费,而不是赚停车费这种蝇头小利的节奏。
西塘隶属于浙江省嘉定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史料记载,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西塘是典型的江南古镇,以“桥多、弄多和廊棚多”为三大特色。
流经全镇纵横交织的9条河道上,有27座各色建筑造型的桥,古朴典雅,圆润俏丽,如环秀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桥上还有幅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这些或古朴典雅、或圆润俏丽的桥,深得游人们的喜爱,成为留影录相的好景观。
据介绍,全镇有大小一百多条弄堂。因为古镇寸土寸金,家家修建围墙时尽量使自家园区最大化,这样与邻家的外墙之间的缝隙越来越窄,形成很多“一线天”式的弄堂,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以“石皮弄”最为典型,两面七八米高的围墙,夹着一条窄窄的通道,成为古镇的一道别样风景。
再就是镇里的廊棚了。从进入景点开始,各建筑物的下方都有一条类似頣和园画廊那样的廊棚,累计有一公里之多长。建筑物密集的地方,这些廊棚是相连接的。
就是现在重修或新建的商业网点,外面也修建了这样的廊棚,保持了古镇这独一无二的风格特点。所以西塘成为全天候旅游的古镇,睛天晒不着太阳,雨天淋不湿衣服。
古镇现有许多古宅大院,其中以倪家王家为典型代表。
倪家为镇上书香门弟,老宅前后五进,前有廊棚,后有花园,现只开通了两进。其后人倪天增为上海市前副市长,上世纪九十年代病逝。
因其为*清廉,被誉为人民公仆的好市长,现在老宅内避出一块区域陈列其工作生活用品,成为浙江省廉*文化教育场所。
著名“西园”系明代朱氏别业,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风景优美,更因为上世纪20年代诗人柳亚子在此住过,并与南社成员在此活动过,故于年兴建了现在的公园,为纪念柳亚子先生而命名为“西园”。
其“种福堂”为宋代御营司都统制王渊后人私邸,兴建于清顺康年间,前后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
其第三进为正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彥题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
展厅里专门介绍了建筑中雕花镂刻等木工工艺,反映出江南工匠的细腻与技艺水平,值得一看。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古宅都对外开放,一张景点门票可以通关,大饱眼福。
西塘还是一个文化古镇,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于这里的南社团结和凝聚了一大批作家与诗人,也曾有数十名外交家、工艺美术大师、教育家等文化名人为西塘人氏,为这古镇增添了光彩。
西塘的特产与特色小吃也令人眼花瞭乱,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最有名的当属嘉善*酒、粉蒸肉、八珍芡实糕、麦芽塌饼、熏青豆、臭豆腐、白水鱼等,色香味俱佳。
古镇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商业气氛浓郁,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景象。它的酒吧一条街和集群咖啡厅都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在古镇逗留时间短促,听到看到的只是一点皮毛,更深层次的观赏和了解古镇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深入。
.11.17整理于浦东唐镇
作者:张殿友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