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盛唐之美古韵长安rdq [复制链接]

1#

百年*史天天学

每日一学年9月1日,中国大陆兴建最早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正式通车。到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6.1万公里。每日一题()年,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见文末)ABC“兵马俑、华清池,走不走?”“需要住宿不?”“去哪?上车!”......这些声音伴随着西安火车站走过了无数个年头也给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西安站旧貌

9月1日西安站南站房、南侧高架候车室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西安站改扩建工程站房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工人日报客户端对此进行了聚焦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工人日报聚焦报道

这座在古城守候87年的“长安之门”经中铁建工集团全新打造蝶变为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崭新面貌将向世界发出文明与历史的邀请

▲新建西安站北站房

自去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中铁建工全面落实“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建设理念实现站房与人文、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项目特成立“古韵长安创新工作室”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7次开展18次专项技术攻关获得了5项省部级以上QC成果申报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型专利5项省部级以上的BIM应用成果总结出古典中式风格的站房施工方案

▲西安站实景鸟瞰图

西安站南站房保持原有造型老站房“面(西)皮(安)”两字“味道”不变续写陕西人“守旧”情怀新建北站房大厅抬头可览*河九曲华夏民族生息之地的大美景观高架候车室南北两侧形似大明宫建筑门墙造型格外醒目与车站对面大明宫丹凤门相呼应营造了候车室古典文化氛围

▲"面(西)皮(安)"依旧保留“老味道”

在满足旅客对车站功能需求的同时中铁建工力求将其美感挖掘创造给乘客对千年古城“沉浸式”文化体验采用“宫—站—城”一体化格局保留西安人对古城风貌的历史记忆

▲“宫-站-城”一体化格局

面临着体量大、工期紧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等问题中铁建工分秒必夺、见招拆招经过科学部署合理划分60个施工流水段应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24小时实时监控并利用“无人机”每周进行两次航拍把控协调材料、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

▲大干快上场景

新建北站房单节型钢柱最大重量高达27吨需要在基坑基础筏板上吊装为了解决吊装困难项目团队特制定专项吊装方案根据吊车行走的路线使用回填土将上反梁结构的基础筏板填平铺设钢板后再使用吨履带吊进行吊装保证后续施工进度

▲地下结构封顶

年五一期间场地清除“最后一公里”障碍8月,新建北站房首段基础垫层正式开始7天后,首段基础筏板浇筑完成9月,工程整体冲出“正负零”10月,新建北站房地下结构如期封顶年4月,开通高架候车室北区5月开通新建北站房9月,南北站房全部投入使用整整16个月西安火车站“焕颜”后华丽转身

▲夜间施工景象

完美履约,需要攻克多项困难跨越地裂缝这一特殊地质斜向穿越整个站房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项目团队“变废为宝”在地裂缝处设置连通东西的主道路贯穿整个施工工程同时开展技术攻关从基础混凝土施工避开地裂缝位置优化跨缝钢结构桁架的滑动支座并将龙骨断开、面层设置变形缝管道设置伸缩节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因材施教总结出一套地裂缝施工工艺方法

▲建设中的西安站

在钢网架提升过程中由于提升点多、单体重量大整个过程使用两种不同技术进行作业北站房和北高架屋面采用钢网架整体提升的方式先在地面进行焊装作业通过重量、摩擦力的数据计算重量达到吨后再使用液压技术整体提升

▲西安站新建北站房正立面

另一边,南高架则采用滑移技术作业人员在空中完成焊接平行移动与北站房屋面接轨80余名项目管理人员、余名劳务作业人员24小时“三班倒”整个建设期间中铁建工全程利用BIM技术进行4D施工模拟通过设计变更、管线碰撞等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交底提前完成二次结构排布的优化方案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夜幕下的西安站

作为城市的“会客厅”西安站左手现代、右手文明北望大明宫,南瞰明城墙无不诉说着历史名城的魅力让全世界每一个到访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之光还等什么?快来西安站打卡体验吧!本期《每日一题》答案:C

本期供稿:西北分公司

本期编辑:刘甜孙威

本期审核:侯玉强付涛李子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