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平遥
文/刘雪晴
遇见平遥,是一个秋季的*昏,夕阳撒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色泽沉稳古韵幽然,我闭上眼凝听,缥缈悠扬的歌声缓缓入耳,仿佛穿越亘古的徐徐余音,空旷中略带低沉。透过时空的眼眸,仿佛那远古的风,荡进今时的心灵。
推开古城厚重的城门,是敦厚、坚实、黑褐色中带着沧桑的古城墙,站在城墙脚下,给人一种穿越与跌宕起伏的感觉,遥想多年前,从西周宣王的壮志,到明洪武的德*,从明清的休养生息,到“文革”的风风雨雨,多少硝烟弥漫,多少战鼓起息,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代人的今生今世,都已散落在红尘里,唯有这厚厚重重的城墙依然伫立,在夕阳中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整座古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享誉古今,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瓮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传说平遥的城墙有垛口个,敌楼72处,象征着孔夫子的弟子人、贤才72人,是否真的如此,我想不必细去探究,只是这样的说法,更多是明示一种文化的力量,使*事用途的城墙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衬,独成一趣。
厚厚的城墙隔断了历史,墙里墙外的世界更演绎了文化的变迁,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的古建筑,古县衙、古镖局、客栈、武馆、活脱脱一幅明清时的画卷,这些古建筑,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包括六大寺庙、县衙署和市楼,以及城内多条大街小巷,大都是原型。在西大街,坐落着全国银行业的始祖雷履泰开设的第一家以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整座院子坐北向南,由两主院、两跨院组成,主厅门上就悬挂着日升昌的金漆招牌——御赐的“汇通天下”牌匾。
从老房到庭院,从那些早年点着的蜡烛、油灯的小几,小几上面铺着的那些厚厚的账本,及旁边放着的笔墨算盘,厚厚的票据,到院中那尊石刻的大元宝,使人真切地嗅到了主人那富甲天下的豪气和霸气,正是这样一座票号,使平遥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那朴实无华的青砖墙,镌刻着岁月风蚀的痕迹,沧桑中透露出三晋人民的果敢与智慧。千年如梦,往事如烟,而这座票号,却固执地与古城一起翻卷着春秋,此时,仰望她的容颜,这辉煌后的落寞多像一位底蕴深厚的乱世佳人,历经兴衰成败而宠辱不惊,史话千年却光芒依旧。
遇见平遥,我仰望历史,我更仰望历史上的人民,多么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古民居分布在大街小巷,与古街道、古建筑、古铺面相映成辉,青瓦灰墙的四合院群,紧密呼应,浑然一体,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精致的屋宇外雄内秀,轮廓起伏。木雕砖雕石雕,华丽的彩绘,比比皆是,许多古民居里,至今还都居住着居民,穿行其中,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千百年前,这深深的宅院里,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啊。
遇见平遥,遇见一种境遇,在古城的中轴线上,一条多米长的明清街,勾起了一份浓浓的远古的相思。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铺面整洁,屋檐结实,檐上有的绘有彩画,有的刻有彩雕,每一个古朴的门框上,门庭的花岗岩门槛上都有着深深的车辙印痕,见证着古平遥多年前的辉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客们驾着马车,驮载着货物与金钱,在平遥的土地上曾碾下了深深的车辙,那些晋商风流人物在这“朝晨午夕街三市”的繁华中,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刻画了中国金融的*金时代。
越过时空,繁华依旧,明清街紧密连缀着近百个诸如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丝绸庄等等,包罗万象,繁花似锦,各色古玩、玉石银器、精美的剪纸琳琅满目;游客云集,摩肩接踵,冠云牛肉和推光漆器的招牌俯拾皆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质朴的大红灯笼挂在古老的屋檐下,幽深的巷子在灯光的碧波里荡漾,散开的涟漪是一颗颗温柔的平和的心。酒幌在夜的秋风中轻轻地摆动,沉睡的古城海市蜃楼一样空濛的美。
此时,阵阵秋风在城墙的垛口苍茫地穿行,凭吊那曾经的荣光,神秘安静的平遥,连同她埋藏了那么多那么久的往事,随着护城河里的水蜿蜒流淌
作者简介:
刘雪晴,女,我喜欢独坐窗前看蓝天白云,我喜欢在月光下天马行空的想象。我喜欢那跳跃的键盘,一个平凡的我,一个热爱生活的我,喜欢在键盘下敲打灵动的文字。愿你,走进我的世界,因为,我,定是你的文字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