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崞阳古城的古老神奇从这里看出端倪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3.html

在华夏大地文明的褶皱中,城池曾经是极为普通的建筑物。但是,经过千年岁月风尘慢条斯理的剥蚀,许多城池渐次消失殆尽。于是,一些形容枯槁的幸存者,面对新的太阳,只能以其深刻蕴藏的古老文化为支撑,苟延残喘。

原平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浓缩着历史精华和凝聚着先辈血汗的古城,至今让人感而叹之、爱而惜之。它那古朴的面貌和颓废的印记,依然彰显着深沉和雄浑、凝浓和厚重,会让人心中陡然涌起一种辉煌陨落的悲伤,一种历史嬗变的隐痛,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和难耐的追忆。

在崞阳老城中穿行,我们可以重温久远的历史;登古城墙眺望,我们才能领略古城的东方神韵。古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投射着古老历史的深刻镌痕,讲述着无数往昔的生动故事,承载着一种魅力永恒的苍凉气息。我们理应放慢些现代化的节奏,去接近普济桥、文庙、千佛寺、城隍庙、天主教堂等众多文化遗产,去感悟那浓郁的历史气息,精心欣赏依然绝妙的古代建筑画卷。

然而,时至今日,崞阳古城的古老和神奇,并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因为,有关古城的重要文化密码,已经消失殆尽,仅仅从现存的古建、古碑、古树、古书上得到的信息,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所以,人们可以讲出来的古城故事,确实无法反映古城真实的历史面貌。

一位身处外地的专家说,崞阳古城每出土一件文物,都是珍品,它少有的文字才是可以逐步破解古城密码的钥匙。

诚哉斯言!

这不!眼下有两块从崞阳古城出土的隋朝时期墓志铭,阅读之后可让人思接千年。

一块是“州君墓志”:

渌水澄源,由甘而取。竭树回香,以自催故。时运不停,霜黍已谢。君讳慈,字淑仁,其先承后被之口裳周大州王季之后。祖安,魏清河王。太昌二年,征东将*、金紫光禄大夫。兴和四年,敕授河南汝北郡守。天保八年三月廿日死于廓城。君兴和三年授征虏将*、中散大夫、百人都督。武定六年三月十四日,卒在廓邑,时寿周朝岐山郡守、仪同三司。开皇九年四月二日口于肆州,其年十一月廿日合葬于廓城北二里逵东。悼念孤*,与谁为记。哀痛神躯,永邀千龄。刊名坟幽,谧兹口口。君归长夜,玉鸡吉曙,惟旨归来。

另一块是“继遵墓志”:

君讳奉,字继遵,敦煌人也。祖出周姬老君之胄,因封賸爵,遂邑雁门。去大齐天统元年,从文入武,蒙授横野将*,纂鏎穿甲,宣威四墽,功照定远,力效闢闻。以武平三年还授都督,冠衣瓊弁,朝野振腾,紫嫿轻轮,载如难尽。暨大隋大业十三年四月辛巳朔十四日甲午卒在家庭。于是,云亏峰岭,七曜埋牂,路泣行夫,况乎姻戚。但日月流促,葬礼垂臻,圹于崞城西南隅三百步兆□灵宅。乃为刊志,用示云今。

大业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州君墓志”里的州慈,字淑仁,其祖父为北魏时清河郡守,太昌二年()晋为征东将*、金紫光禄大夫。东魏兴和四年(),授河南汝北郡守。天保八年()逝于廓城(即今崞阳镇)。州慈,随祖父居于廓城,兴和三年()授征虏将*、中散大夫、百人都督,东魏武定六年()早逝于廓城。隋开皇九年()十一月廿日合葬于廓城北二里。

因东魏武定初,在崞县地置廓州,按习惯将墓志中写为“廓城”。

“继遵墓志”里的继遵,姓姬,名奉,原籍敦煌,因功封爵,居于雁门。北齐天统元年()投笔从戎,授横野将*。武平三年()任都督。隋大业十三年()去世,葬于崞城西南隅。

因大业二年,改平寇县为崞县,所以墓志中记为“崞城”。

征虏将*,横野将*,不仅在原平境内“横刀立马”,而且长眠在了崞阳古城的土地上,能说对原平“崇文尚武”的精神没有影响吗?

原平“北方将*县”的美誉大有来头!(我为书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