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年,西宁的发展有多快,变化有多大?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经过多年的发展,曾经的高原古城正在蝶变,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呈现在世人眼前。十年来,西宁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省会城市中的第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连续多年荣获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西宁市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已过不惑之年、参与过西宁市多座高层建筑建设的塔吊司机刘启刚的人生轨迹也随着西宁的发展不断变化。
“以前坐在塔吊上往远处看,都是多层小楼房,还有一些平房。现在塔吊的基架层数越来越高,眼前看到的都是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高楼。”刘启刚说,按常理来说,塔吊司机不会恐高,但是随着建筑层数的递增,他们的心理适应高度也在不断刷新。
在他眼里,现在工作的南川片区好像一夜之间“长高”了。刘启刚说,如今不光是这个片区,还有北川片区、多巴新城,每每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周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感觉西宁越来越有大都市的范儿了,自己作为城市建设者倍感自豪。
“别说十年前,就是四五年前,站在西山顶上俯瞰,也想不到西宁发展会这么快,高楼大厦、路网交错、满目青翠,像是变魔术一般,让人感慨万分。”喜欢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的摄影爱好者姜文林说。天气晴好的时候,他喜欢去南山登山,节假日或是晚上,他会带着家人去西山的浦宁之珠看夜景,或是登上北山,看看不同角度的西宁。
西宁一天天长高、变大,“大西宁”从构想一步步走向现实,群众的获得感也随着城市的生长逐渐增强。是的,西宁变美了、西宁底气更足了、西宁更加幸福了。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年亿元,年突破亿元大关,较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
人均水平大幅提升
年西宁市人均生产总值2.8万元,年突破6万元,是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达到美元。
财*收入大幅增加
年,西宁市一般公共财*预算收入54.8亿元,年突破亿元大关,是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由3.7比49.4比46.9调整为3.8比33.5比62.7,三产占比提升15.8个百分点,成为支撑西宁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消费动能不断增强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较年增长2倍,占全省的65.5%,西宁作为全省商业中心功能凸显。
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西宁市工业总产值由亿元增长到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7%。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西宁市服务业增加值近亿元,是年的3.3倍,年均增长7.6%。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现有公益性文化机构近个、群众文化机构38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西宁市农业总产值.6亿元,较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
生态本底更加厚实
完成国土绿化.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园林绿地1.8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由9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级审批事项由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时间大幅压缩,“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2.4%,占全省的71.8%。与8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关系达40个。
城市面貌大幅提升
海湖新区崛起,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城市骨架加速拓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全面跃升
累计投入亿元,新改建中小学所、幼儿园所,新增学位3.5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历史最低。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免费低收费开放65个学校场地和社会场馆。体育场地近个,人均体育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建成12个美丽城镇、个高原美丽乡村,2.5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一批重大路网项目,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12.9平方米。5G通信基站余个,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3个县区脱贫“摘帽”、个贫困村退出、6.5万人脱贫。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西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年的2.2倍,年均增长8.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标准由元累计提高到元,大病托底病种由19种增加到46种。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27.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较年增加12.6平方米。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34.4万各族群众。
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
西宁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余个,是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8.9张、11人。
民族团结事业全面进步
创新开展“十进”活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和单位10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区10个,打造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来源:西海都市报
如您对本文的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有任何问题,请发邮件至focusopsch
sohu-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