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施雯通讯员费彪俞轶凡
人是万物的镜像。徜徉过高山大海,最终还要到人山人海里寻找答案。小时人物,给你奉上与众不同的人物故事。在这里,读懂世相。
家住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东头的梁仁明,是余杭瓶窑镇长命村村民。
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是当地种田的一把好手。年夏天,梁仁民在如今的遗址公园内,承包了多亩土地,种植水稻。
去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这片五千年的土地,从此备受世人瞩目。
梁仁明辛勤耕耘的土地,成了别人眼中别样的风景。
梁仁民种的遗址水稻田。
在这块土地上当农民,究竟是怎样一样体验?
6月底的一个*昏,公园游人散去。
跟随种粮大户,我们走进了这片他日夜劳作的土地,也听听这片土地给他的馈赠。
1】当年,梁家是村里的万元户
每天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公园的非营业时间里,梁仁明可以入园,到田间地头搞生产。
6月20日前,他在公园里承包的土地,水稻插秧的活全部干完了。
他的汽车后备箱里,永远放着一双套鞋,看到田里长杂草,就下去拔一拔。
连日降雨,野草和水稻一起疯长。
拔下的草带着泥水,如果直接拉出去,一路滴滴答答的,势必影响公园整洁。
梁仁民一边拔,一边把草揉成团,用力按回水田淤泥里,当绿肥来还田,这是他种地多年自己总结的经验。
公园的大部分土地,原本属于瓶窑镇长命村。
这里原来也主要种水稻,公园的建设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里的原有生态。
村里的生活,让童年时的梁仁明,过得无忧无虑。
过去,农村上梁、结婚、生子、办白事摆的酒席,一连要吃三天,村里掌勺的就是梁家父母。
大人们做乡厨,每天早出晚归,全年无休,生意好得不了。
梁仁明的父亲,是个很有生意头脑的人。
除了当厨师,他还经常去河塘摸鱼,拉去市场贩卖。
大冬天的,河上的冰有瓦片那么厚,梁家父亲就穿着短裤汗衫,跳到河里抓鱼挣钱。
就这样,慢慢靠着勤劳和聪明,梁家攒下一份家业。
上世纪80年代,梁家成了村里8组第一个万元户,人人都羡慕。
2】种地确实苦,但人总要吃饭,土地不会辜负你
小时候,梁仁明很调皮。
父亲就希望他多读点书,将来好出人头地。然而事与愿违。
梁仁民家附近的小河塘
年前后,父亲的腿脚渐渐不听使唤。
刚开始,只是走路一瘸一拐,后来,连床都起不来。
父亲一病,乡厨的活计,家里是没法再接了。
顶梁柱倒了,母亲日夜陪护在父亲身边,吃喝拉撒全靠她一人伺候。
梁仁明有个姐姐,那时,去了杭城一所高校食堂打工,每月工资多元,是家里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
父亲得病那年,梁仁民才12岁,小学刚毕业的他,决定辍学,回家种地挣个饭钱。
梁家四口人,在村里有口粮地。
那几年,全家人吃的米和菜,都是梁仁明一个人在自家地里种出来的。
除了白天种地,每年5月到8月的夜晚,梁仁民还可以去田里摸*鳝。
他一个晚上,能摸20多斤*鳝,清早再拉到集市上去卖,小的2-3元/斤,大的能卖4-5元/斤。
冬天,村里的鱼塘都要干塘清淤,等养殖户抓完鱼,会有些小鱼小虾落下。
梁仁明征得人家同意,下塘摸些鱼虾上来,大的拿去买,小的带回家吃。
就这样,靠着小小少年的努力,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又开始好转。
家里的情况,让梁仁明开始思考:今后自己要干什么行当,才能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
那个年代,乡村经济正蓬勃发展,不少村里人嫌种地太苦,都跑去附近工厂上班。
土地荒废着没人耕种,梁仁明就想:不管什么时候,人总要吃饭,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我来干。而且土地很坦诚,只要你辛苦付出,总会得到馈赠。
“不如就在村里包地种水稻吧。”梁仁明在全村最偏的地方,找了20亩没人要种的地,花60元/亩的年租金盘了下来。
3】靠着大家的帮衬,粮食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租的地也越来越多
第一年包地,梁仁明不懂,把新鲜猪粪往田里施,水稻不死不活地,损失了不少。
后来才知道,掏粪不能掏口上新鲜的,要往里淘陈一点的,施的时候,最好拌点稻谷灰,这样更方便而且不烧根。
到了秋收时,1万多斤稻谷收割上来,问题又出现了,村里根本没地方晒谷子。
村民帮忙,把梁仁明的谷子晒在村道上,来来往往的拖拉机、摩托车难免会压到一些,这样又损失了不少。
偏偏不巧,那年秋天多雨水,谷子晒了潮,潮了晒,收起来的时候,成色都不太好。
谷子拉到村里粮站,村里人帮他好说歹说,人家才答应便宜买下来。
就这样,自己掏粪、背粮的辛苦日子坚持了三年,梁仁明终于攒下点积蓄。
20亩地种了三年,梁仁明吃尽苦头。
手里有了积蓄,他想包些交通方便的地来种,先包了56亩地,第二年又增加了36亩。
到了第三年,家门口的亩地,也被梁仁民包下来种水稻。
连租两年后,种大棚蔬菜的来村里找地,出价元/亩,种了2年,没有经营好。
梁仁明觉得,家门口的地,如果给别人种去很没面子,于是咬咬牙,花同样的价钱租了回来,依然种水稻。
4】家庭农场办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
这些年,一直在村里跑马圈地的梁仁明,先后租下了多亩土地。
他还购置了拖拉机、翻耕机、播种机、收割机,还有农业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
曾经面朝*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家门口位置最好的那亩地,后来,地租涨了好几倍。
年,梁仁明成立了家庭农场,还置办了从水稻育秧到稻谷仓储的整条生产流水线。
家庭农场仓库的成套水稻生产流水线
年,现在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农地招标,他和当地另一个大户中标,开始了在遗址公园种地的日子。
当年,拿到土地已经是5月份,当时土地是抛荒的状态,长满了杂草。
6月中旬水稻必须播种下去,时间特别紧,大家一边整地,一边育秧,每天在地里挥汗如雨。
公园不用除草剂,田里的杂草,都是梁仁民和工人一根根手工拔除的。野草不停地长,大家就不停地拔。
早几年,还没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这个概念时,梁仁明种的是普通的水稻品种,口感比较一般,收购价不到2元/斤。
冬天在公园种的油菜新打的油菜籽
良渚申遗成功,公园开业运营后,梁仁明觉得商机来了。
今年,大米热销还没结束,地里刚收的油菜籽,还堆在仓库里等着榨油,今天特意订制了精美玻璃瓶小包装。
去年,他特意选择了一些口感好的晚稻品种来栽培,今年卖出了5元/斤的好价钱,价格翻了三番。
“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梁仁明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