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民夜扬州系列夜亍南河下 [复制链接]

1#

南河下是银子和盐堆砌成的一条老街,恰如脚下的片片月华,每踩上去一下,都能感觉到脚底的那份厚重;亦如街边古宅上的老砖,用舌头轻轻噉一下,便能体味到那份盐渍的咸腥。

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蜿蜒迂回,但从徐凝门桥到渡江桥,却是笔直的一段,河水也相对平静,月光从河面漫上来,漫过岸边的草树亭台,漫过了路北的粉墙黛瓦,填满了南河下高高低的街巷天井,像是一位时光老人,在拉着你的手,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街井里曾经的过往,不紧不慢,宁静而安详。

这一带是老城南部的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广陵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园巷一线;东起徐凝门路,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线,面积大体占到整个古城的8%左右,街巷结构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原样,整体风貌保存极为完整,街边的古井、老宅院内的古树众多,是5.09平方公里的古城中,保存得最为完好、最有特色的片区之一。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街巷70多条,曲折勾连,蜿蜒相通,晚上想进去走走,那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我建议有两种走法,分别是从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进去。东南,那就从徐凝门下坡,由东往西,直上南河下街。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座城门,回想起来,在城市里面确乎是不多的。其实一开始,用的也不是人名,而是叫“徐宁门”,因为长江涨潮时,江水涌到这一段才慢慢停息,“徐宁”就是徐徐停止、缓缓宁静的意思。由于“凝”与“宁”字同音,“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又是一张当之无愧的扬州名片,为了纪念这位唐代诗人,后来便改称“徐凝门”。

下了徐凝门大街,走进南河下,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左手边的老房子,大都年代久远,门檐上砖雕多已风化,依稀可辨得当年的影子。大宅门里,五六位老人,围着一个坐在童车上小宝宝喂饭。右手边七二三所东南角的建筑,被爬山虎裹得严严实实,只有窗户那儿留了点缝,墙边长着两棵大树,好像一棵是楝树,一棵是构树,晚上不太辨得清,如果确实是,那就不是刻意栽种的,如此蓊蓊郁郁的恣意,肯定也有了年头,立在南河下的街首,与满墙的爬山虎,拉出一道厚重的绿篱,恰恰应了清人杭世骏的那句“藓壁青箩绣,苔楹老树撑”,看上去很养眼。

苏式的门楼,立马让你猜出了七二三所的历史,它的全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始建于年,从事电子工程系统与设备的研制,获得过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船舶走向世界,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当年高中的一个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曾经在这里工作;前些时候,同事的孩子读研回来,也进了七二三所,这样的代际接力,让我们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这么一所科研机构,隐身在老街区,算不算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得益彰呢?不过现在已整体迁往开发区了,腾出来的空间,将纳入片区的重新规划。

再往前走,街的中段是湖南会馆,磨砖门楼,翘角飞檐,气势不凡。会馆的前身,是建于明代的一座园林,后来几易其主,道光二十四年(),被丹徒盐商包松溪所购,改名为“棣园”,并请当时回扬生活的“一代文宗”阮元,题写了这个门额。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覆灭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奏准裁撤湘*,部分将士退伍后就留在扬州,做起了淮盐运销的生意,有了积累以后买下棣园,依照《红楼梦》里对大观园的描述,进行精心改造,准备送给曾国藩,曾为了避嫌,谢而未受,于是改作湘籍盐商的会馆。记得北京宣武区的某个胡同里,也有一座湖南会馆,门脸好像与扬州的差不多,不过那个是赴京应试的湖南籍举子、京官及候选人员的住处。现在扬州的这座会馆,也成了对外营业的宾馆,如果有机会,不妨去体验体验这一城市仙境。

到前面的十字路口,右转便上了引市街,这条南北向古街,是明清时期扬州盐商进行盐引交易的商业街。所谓“盐引”,既是食盐装运的计量单位,也是盐商贩运食盐的专用凭证,因而这里也就成了那个年代扬州的金融中心。相传当时街上每天都人流涌动,这里的交易行情,随时影响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食盐价格的起落。年,湖南人陶澍升任两江总督,主持两淮盐务改革,剔除盐*积弊,推行“票盐”制,百姓只要购得盐票,就可以随时随地自由买卖,打破了扬州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从这个时候开始,引市街才逐步淡出盐业经营的舞台。

昔日的辉煌,在街边留下了不少豪门故宅,往前走不多远,右手边是巴总门,是清代安徽盐商巴源缓、巴慰祖兄弟住宅的一部分。所谓“总门”,指的是盐商大贾当时所建的宅院,院内不仅有住宅、园林,还有祠堂、家庙。眼前的巴总门里,还住着百十户人家,从一家家的窗户里,透出昏*的灯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外扩,年轻人大都搬出了老城,晚上的街巷,越发显得宁静。顺着老街继续往北,84号是颇有名气的祗陀林,这里曾是*阀徐宝山的府邸,他有座园林在瘦西湖公园里面,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徐宝山去世以后,二夫人孙阆仙皈依佛门,将此宅改为尼姑庵,取名祗陀林,庵堂小巧精致,香火一直不断。

街首的“引市街大井”,已有三百多岁的“井龄”了。井口的直径约有一米左右,井栏上还能看到斑驳的彩云和龙纹,栏沿是经年累月的井绳,磨出的道道深槽,旁边的砖墙上,有“引市街-1号古井”的标牌。尽管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但周边的街坊,还是习惯到井边汲水洗涮。冬暖夏凉的井水,漂清的是街坊的家长里短,洗出的是邻里间的和睦相亲。还有那家“五洲旅社”,自年开业以来,迄今已有85年,至今仍在经营,入住的都是一些老客,投宿的次数多了,与周边的邻居,也都成了熟人。这里进出也很方便,由旅社向前左拐,便上了渡江路,到了引市街的北端。

如果从东北方向进入南河下,建议选择丁家湾。面对徐凝门大街,有一座牌坊,从牌坊下直接走进去,便是小巷幽深,古风扑面的丁家湾。巷首坐北朝南,连着的88号、90号、号等几栋老宅,是“谦益永”盐号许家的故宅。当年许家的正室住在中间,一东一西是两房侧室,时人戏称为“东宫”、“西宫”。许家原籍安徽歙县,业盐资历并不太长,属于晚清盐商中的“后起之秀”。扬州的盐商,多有“尊文重教”的传统,许氏后裔中,不乏学界精英。毕业于扬州中学许国志,是我国运筹学的开创者;夫人蒋丽金,在生物化学领域成就卓越,夫妇二人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科院院士,“伉俪院士”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佳话。许宅的外墙上,悬挂着几则许氏家训:“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乐善公益,熟本尚义”,“行者以商,处者以学”,虽非豪言,却句句至真至善;诗书礼义之家,多有杰出后辈传承。

沿街向前,走到丁字路口,南北向老街正对的号,是“四岸公所”的旧址,若明若暗的灯光下,砖雕的门楼依然伟岸。当时清朝*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需从两淮盐区运出,因而四省盐商经常聚集于扬州,“四岸公所”就是办理两淮盐务通往湘、鄂、赣、皖四个口岸的联合商业机构,也是四地盐商们聚会议事的地方。或许是“和气生财”、“和为贵”的理念深得人心,大院内虽然走道曲折、空间狭窄,但如今居住在这里的20多户邻里,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矛盾,家家户户和睦相处,就好像是一大家子。住在这里的人们,每天进出这座雄浑的门楼,是不是也平添了一份满满的自信。

有人说,南河下这一带的民居,是城市真正的精华所在。这里保存了原有的古建技艺和结构,保持它原用的材料和质地,体现了早年徽派建筑的历史特征,也体现了扬州建筑文化的包容,更体现了古建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其它街区相比,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曲折纵横的巷陌里,除了晚清第一名园何园,还有湖南会馆、岭南会馆、小盘谷、二分明月楼等众多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和私家园林,不过这些晚上都没有对外开放,倒是街边的一些老街坊,一听你问起,立马如数家珍地向你娓娓道来,扬州方言的直白,言语之间的诙谐,让你能够细细品鉴,那份老扬州的味道。

两年前,源自交通系统的两位才女,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并演唱,合作了一首《扬州故事》:“……何园里盛开着绣球,亲爱的姑娘,我怎样才能把你拥有,当月影挂上柳梢,我从丁家湾的这头走到那头……”把“木格窗里浮现的身影”,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你经过每个窗棱,忍不住都要回首张望。刚刚听到这舒缓旋律的时候,立马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不过那个是“丁香花飘散的雨后”,这里是“凌霄花爬满墙头”;那个是在雨里走,这个是隠在花窗后,尽管不是一个桥段,却都那么的令人回味。

城市规划理论家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史上不同时代积累下来的街巷、院落、民居,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活态的遗产,留下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听广陵区的朋友们介绍,他们已对片区的系统保护、整治和利用,制定了周详的规划。未来的南河下,将以古城会馆文化为特色,配套精品酒店和民居式客栈群,融商务休闲、文化体验、会议度假、产业人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做出一个“最扬州”的品牌,我们期待着……

(感谢*培先生提供文中图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