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的四中附近,古城东边有一条街道叫做东口北街,这里有许多新建的仿古建筑和牌坊。
街上有一道老墙,那时的老砖很沉很大,墙体两端还有一些红砖。打听了一下,原来这里曾经有个大狱,是个关押犯人的地方。
街道的东侧有一排老式的居民楼,沿街有许多道小门,也许是后门,可以步行出入。
有的门还算宽广,也许是后来改进的。
有的墙外还有窄道,可以直通居民楼,这里最多可以骑一辆自行车通过。
这条街不长,很快就走到了头,另一条街旁有一家饭馆,那里有焖饼,也有八块钱管饱的自助餐,吃饭的人很多。
东口北街的南头西侧还有一个景点叫做卫仓。我是骑车来的,便推着车子进来参观,好像跟那些专门来旅游步行参观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聊城卫仓,是明清时期东昌府驻*平山卫的仓库,分为粮仓和兵器库两部分。北至监狱博物馆,南至楼东大街,西至卫仓街,东至东口北街,包含兵器库、古粮仓、卫署、钟楼、更房等多种建筑。主体风格与古城吻合,旨在让人们领略到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当年作为*事重镇的重要性。
聊城卫仓始建于明代。聊城明初改置东昌府,因为雄踞京杭运河中枢,成为北方*事重镇。洪武四年,置平山卫建指挥使司。宣德五年,增置东昌卫,扩运粮旗*,养牧*马达到匹。一府城内设两卫,有史以来所罕见。足以说明,聊城系当时集结重兵、征集储备运送*饷的战略要地。
何谓“卫仓”?顾名思义,是卫的仓库。其实这里原来不是仓库,是卫的指挥使司。据介绍,卫是明代的*事组织,分京卫、外卫、护卫、仪卫等,设在东昌府的卫属外卫。在明朝,*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卫”辖“千户所”,“千户所”辖“百户所”,“百户所”辖“总旗”“小旗”。“卫”向上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在卫仓的内部,立着送粮老汉、打铁匠、卧牛三处景观小品,形象地表现了历史上*卫的战斗、仓储、运输、农耕等功能,最中央还有“斗”的雕塑,方方正正地立在院子里,是粮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