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居住在宜昌的年轻人,都知道东门菜市场买菜,到北门去吃红油小面,在北门夜市宵个夜,但他们却未必知晓,东门与北门因何而来,东门与北门的门在哪里?这里,过去还有城门?虽然远去的城门早已不见踪影,但它的名字却是众所周知。
昔日的东门菜场其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宜昌,和如今的荆州城一样,也有着大大小小的古城门。而今天宜昌城的布局,是源于明朝夷陵城的兴建。当时在明朝大兴修城之风的政令下,明洪武十二年(),在宜昌才修建起周长约2.5公里、高7米的夷陵古城墙。
当时的宜昌城建有八个城门,自太平军进攻宜昌城后,清朝的当局者深感危机四伏,于同治年间关闭了一道门——小东门,通向陆路的城门仅存大东门,其余六个城门均临江而建。
宜昌人把环城东路俗称东门。既然是一条路,怎么能叫门呢?据史料记载,在年以前,如今的环城东路路基上有一座高高的城墙,也就是今天的环城东路一带,虽然是路,但却被习惯性叫做东门。
古宜昌城东门所在位置东门,俗称宜昌城东八门之一。从“东湖门”到“大东门”,从“大东门”到“东门”,它的名字几经更名。内接东正街和通往东郊和鄂西北山区的公路。古时候,东门外曾是荒山和乡村,坟茔遍地,靠近东门附近零星分布着一些简陋的农舍。随着农民进城、商人下乡,这里成了城乡货物的交易场所。到清末,东门这里成为一条繁华的街道,称之为东门外正街,成为当年宜昌的四大街道之一。
年,受汉口城墙拆毁修路的影响,当时的宜昌县(今宜昌城区)的县长江楚清作出了“旧城墙妨碍交通,所以急需拆除”的决定。到了年,新任县长赵铁公派出了一批工人从城中拆毁城墙,挖地基,填满护城河,修建环城路。时隔两年,环城东路终于建成。自此,宜昌将环城东路称为东门,成为一个正式的街道名称。真正的东门被宜昌人称为东门口。当时,城墙被拆除后,在古城墙的基础上修建了东、西、南、北四条道路。
上世纪70年代的环城东路(东门口)年,刚刚建成不到三四年的环城东路的道路两侧,石板阴沟内有淤泥沉积,积水堵塞,臭气熏天,蚊蝇滋生。自年(道光三十年)以来,宜昌近百年来从未对城内的下水道进行疏浚过。县政府即刻制定疏浚方案,方案上报后,以当时的财力只够清理环城东路的下水道,其余的几条下水道仍无法彻底整治。年6月11日,日本鬼子对宜昌进行狂轰滥炸,环城东路也未能幸免,被炸得面目全非。
解放后,随着宜昌城市建设的发展,东门的东正街、鼓楼街被加宽、拉直,一条大路从东门外逐渐延伸到东山脚下,也便成了今天的西陵一路。东门口不仅在城市交通位置上更为重要,而且拥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和服务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城东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年以后,东门口市场交易更加活跃,成为全市主要市场之一。当时,这条路从8米宽变为15米宽。在漆黑的沥青车道上,汽车来回畅通无阻。人行道上磨光的青石板铺面砖光亮光滑,行走舒适。路中间有一条长约90米、宽约4米的绿化带,西南侧种植桂花、银杏等树种。
宜昌今天的东门如今的东门,早已是高楼林立,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东门区域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