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言绝句《襄阳古城》
山川环卫腹中华,百战闻名铁筑衙。
回望风云千面换,轻摩城堞万灯嘉。
文/小岩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水中游,雄踞中华腹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地。
今天的襄阳经济迅猛发展,高楼林立,但最吸引外地游客的地方是襄阳古城。襄阳古城扼天下之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多少风云人物、多少文人墨客荟萃于此!那么此刻,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古城吧!
游襄阳古城,先从北街开始。
襄阳古城北街南起昭明台,北达古城墙临汉门,全长千余米,为襄阳城内古老而繁华的街道。北街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商周时期开始发展;楚王自此北渡汉江,问鼎中原;汉唐以来为襄阳古城的中心街区。
一到襄阳古城北街,矗立于眼前的便是气宇轩昂的古建筑——昭明台。昭明台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阁楼建筑,前方两侧耸立着华表,难道这里和帝王有关?
昭明台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萧统为梁武帝萧衍长子,生于襄阳,英年早逝,未即位便去世,后来被谥“昭明”。
昭明太子生前主持编辑的《文选》,收录了从先秦至南朝梁经典的诗文雅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在千年的时间里,被人们当成学习诗词歌赋的范本。那些大诗人们,诸如诗仙、诗圣、诗豪等等都是得益于《文选》。
昭明台始名文选楼,约建于梁朝时期,屡毁屡建,现楼内为襄阳博物馆。
穿过昭明台的券洞,展现面前的就是商铺林立的古城北街了。这里以鄂西北仿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整齐排列,深红色的窗棂古朴典雅。这里是商业文化步行街,以经营美食为主。游客在北街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可能此时此刻都会怨自己的胃口太小,不能吃遍美食了。
游客可以边品美食边了解历史。看那牌坊上刻有“楚北津戍”、“方城”、“汉池”。襄阳古城始于春秋早期的楚国北境戍防渡口,由于北津戍的重要性,西汉建城池后发展为县治所。在北津戍之前,更有周宣王封仲山甫(樊仲山)于此,故建制历史已经有多年了。
又一牌坊上刻有“荆州古治”。写到这里,小编真心觉得,襄阳应感谢一位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刘表。
公元年,荆州刺史刘表在襄阳豪绅名士的支持下,平定荆州,后将治所由湖南汉寿迁到襄阳,使襄阳由一个县级治所升为州治所。
荆州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襄阳成为当时荆州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襄阳历史最鼎盛时期。三国之后,襄阳成为军事重镇。
在熙熙攘攘的北街中,还有数处铜塑供游客了解襄阳风物。其中最能体现北街美食文化的为襄阳美食三绝铜塑——吃牛肉面、饮黄酒、尝孔明菜。
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北街的尽头——临汉门(小北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临汉门的城楼更加显得巍峨壮观。临汉门南面这一侧拱券式门洞上的石牌刻有“北门锁钥”,可见这里是关键重要之所了。
由此登上古城墙,往南看,便是刚刚走过的热闹北街;往北观,就是汉江,汉江之北现在名为樊城区。
襄阳古城城高、护城河广。城墙平均高度为8米,宽5~15米,上设余垛堞。城北以汉水(长江重要支流)为天堑,城东、西、南三面人工开凿护城河。护城河宽且深,为目前中国最宽的护城河。襄阳古城于宋代由土城改为砖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
缓步于襄阳古城墙上,轻抚着垛堞,临水远望着现代化的樊城,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历史的画面,令人思绪飞扬……
历史上的襄阳城,历经了无数次的大小战争。
公元年,荆州刺史刘表击败袁术所遣孙坚进攻的襄阳之战。最后刘表胜,加镇南将军,封成武候。
公元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之战。这场战役中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典故——“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公元年,南宋岳家军第一次北伐时,收复被金军占领的襄阳六郡。岳飞在襄阳期间,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使襄阳成为南宋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游客可以在临汉门一带城墙上,找到印模“岳”字的城砖。
公元年至公元年,是数十年宋元在襄阳战争中最为惨烈的六年。最终南宋军民孤立无援,以襄樊失陷而告终。而在襄阳城被攻破那一刻,南宋王朝再无天险可守,三年后,南宋灭亡。
在襄阳古城之上,还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憨郭靖、俏黄蓉在武侠世界里最后一起在刀光剑影中守护襄阳城,并与襄阳城共存亡。那江湖侠气、那民族大义至今都令人荡气回肠……
从临汉门向西行数百米,便到了西北角的夫人城。夫人城为突出城垣的方形城,方形城上正中心建亭,亭内立有一位巾帼英雄汉白玉塑像。这位巾帼英雄何许人也?
公元年,前秦苻坚(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战败方)欲南下攻东晋,派军攻打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朱序在此镇守,他认为前秦无船,难渡汉水,轻敌疏备;朱序母韩夫人早年随丈夫于军中,颇知军事,她巡视城防,认为西北角应增强防御,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来前秦军渡汉江,自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攻破西北角城墙。晋军坚守新筑内城,得以击退前秦军。
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有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历代都没有忘记这位巾帼英雄,“夫人城”一直存在。韩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巾帼英雄。
在夫人城处,远近历史交替出现。远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智谋,近留城墙上的弹坑遗迹。
夫人城西侧外墙体处的弹坑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十大城市攻坚战之襄樊战役遗址。于城下仰观弹坑,仿佛能听到冲锋号已经吹响,能看到战士们正在枪林弹雨中前行……
在夫人城处的西侧,游客可以俯瞰宽宽的护城河,可以远眺古城的又一处天然屏障——连绵的岘山。古城西南诸山之水由长渠入汉水,长渠古名为襄水,古城于襄水之北,故名“襄阳”。
岘山是一历史文化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用来说岘山,也很名副其实。这里是赤松子(神农时期雨师)洞府道场,又有传说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死后身体化为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正是这首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岘山,知道了羊公。
岘山因羊公而出名,又因孟浩然的诗句流传而熠熠生辉!
羊公为晋代的羊祜,是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晋武帝司马炎有吞吴之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近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后人在其生前游息的岘山处立碑,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祭拜者想起羊祜,莫不感怀流泪,又称“堕泪碑”。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这句就是羊祜所说的。
襄阳古城城西处有檀溪。檀溪处就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马跃檀溪”之地。刘备自此去了南漳防司马徽(水镜先生),便有了“司马荐贤”,得闻卧龙、凤雏之名,于是“三顾茅庐”,最终三分天下格局形成。
襄阳古城的东南角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式仲宣楼,楼前一广场上立仲宣雕塑。
仲宣为王粲的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公元年,因避董卓之乱而南下襄阳投靠刘表,15年中未被重用,怀才不遇,期间作《登楼赋》遣怀,成千古名篇。自此,引发后人的登临文学,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登天姥山》、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
王粲的塑像看起来还很意气风发的,这应雕塑的是他投靠曹操之后的那段时期。公元年,刘表病死。王粲审时度势,屡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曹操。因王粲劝降有功,被任命丞相掾,被赐关内侯,自此仕途高歌猛进。公元年,41岁的王粲因在随曹操征吴途中染上瘟疫去世。曹丕亲自主持王粲追悼会,并和众人一起学驴叫为王粲(生前最爱听驴叫)送行,这就是有名的“驴鸣送葬”。
在仲宣楼处,小编虽然望不到宜城,但还会眺望一会儿。宜城古称鄢郢(音同烟影),是楚赋开山鼻祖宋玉的故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等经典词汇皆因宋玉而流传至今。
在仲宣楼处也望不到枣阳。枣阳古称舂陵,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籍。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的高祖被封为“舂陵候”。13岁的刘秀回到了祖籍舂陵,后来正是在刘氏家族的支持下,刘秀从这里出发。
小编所写到的内容,也仅仅是襄阳古城的一小部分。魅力襄阳古城等你来游赏。
襄阳古城是钟灵毓秀之地,外揽山川秀美,内聚人文之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为其倾倒,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本篇的结尾让我们一起欣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