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城市走进凤凰古城,沈从文先生的故乡
青龙山和南华山像两道巨大的屏障,护卫着这座处于湖南与贵州相邻之地的小城:清流浩荡的沱江在城北缓缓弯了一个不规则的半圆形之后,才依依不舍地飘向东南远方。显然是因为山区不乏石材和就地取材之便,小城的城墙是用粗砺坚实的巨石砌成,呈圆草形,因地势蛰伏在山坡上。城墙石上苔藓厚重,不少地方都已坍塌;城中的大多数街道,则是用青红两种色调的石板铺就,石板路光滑,石料都微呈凹状,与城墙一起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同一壁青山隔江相对的是一条长长的河街。河街临水一边的建筑几乎是清一色的吊脚楼。所谓“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它们的基础是由根根粗大的木头组成;这些木头深扎在河水之中,支撑起整座楼屋,远远望去,座座楼屋就像在“踩高跷”。河街另一面的房屋则同一般的房屋没有什么两样,青砖灰瓦,矗立地表,大多数还围有白色的院墙。
小城最热闹的地方是位于城东门的长桥。长桥两边排列着20多间店铺,卖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平时这里就是熙熙攘攘的,到了集市的日子,更被挤得水泄不通。离长桥不远有一座高大建筑,叫万寿宫。万寿宫的正面左侧,立着一座白塔,同样古香古色。
这座小城就是凤凰。它原来叫镇竿。在清王朝的二百多年一直是湘西最重要的城镇,湘西的最高军事机构辰沅水靖兵备道设在这里。中国的历史迈入现代以后,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湘西小域鱼发声名远扬。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奇山异水和蕴蓄在其中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更是因为它哺育出了中国的一代文豪沈从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年后改名为从文。
年12月28日凌晨,沈从文出生在凤凰城中营街的一栋颇气派的院落里。湘西民风彪悍,人以尚武为荣。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少年时即以刚勇闻名乡里,稍后从军,26岁时已官至贵州提督。沈从文的父亲沈宋嗣亦遵从母命入伍,曾因战功而成为大沽炮台的一名将官,后来虽然因故没有成为职业军人,但说沈从文出身军人家庭,显然无甚不当之处。可是沈从文却未能从祖辈和父辈身上承传到强健的体魄。
他自幼多病孱弱,命运之神兴许有意将他塑造成一个更擅长于运用笔墨的文化大师。高小毕业后,母亲仍然要他像祖辈父辈一样走从军之路。微雨中母亲泪流涟涟,送子上路;沈从文深切体味到母亲望子成才的意愿,也就毅然地穿上军服,背起行囊,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虽然这一年他还不满15岁。旧军队的所作所为是可想而知的,沈从文由于能写会算,人伍不久就升任上士故司书,因此所处的生活环境又与一般的士兵乃至下级军官不同,起码他没有直接参与过场场杀戮。
三年后所在部队被打散,沈从文重归故里,稍驻转投在芷江的舅父处谋职,并追随舅父和姨父习字作湘西诗;姨父的公馆里收藏着不少林纤译述的外国小说,使沈从文有机会阅读到包括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在内的诸多域外文学作品,他身上的“文学细胞”兴许是从这时开始被激活。也就在19岁的这一年,他因恋爱受挫,离职出走,遂在保靖再度从戎,出任靖国联军第一司令部司书,翌年迁任统领官书记。
这种较高层次的工作,使沈从文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文化知识,报馆的兼职校对则使他阅读到大量的新文学书刊。本来行伍对于沈从文来说,当初就带有相当程度的“母命难违”的无奈;到了年,沈从文已21岁,是一个有完全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人了。于是他去北京“找理想,读点书”。他报考燕京大学未遂心愿,却不气馁,去了北京大学旁听,一面开始练习写作。
俗话说“坐吃山空”。川资本来不丰的沈从文住在公寓用度自然日窘。他想以写作得到稿酬来补缺,可是谈何容易,像无数初涉文坛的文学青年一样,每天迎接他的都是无情的退稿甚至是冷酷的奚落。偌大的北京城,简直没他的立足之地,使得生性坚韧的他,也近乎绝望。看来命运之神对沈从文还是有情的。年11月的一天上午,风雪交加,蜷缩在冰窖般的小屋里艰难写作的沈从文迎来了位意外的客人,这位客人就是当时已以名作《沉沦》等享誉文坛的大作家郁达夫!
微雨郁达夫不仅亲自造访时处卑微的沈从文,给沈从文留下了精神的温暖与物质的帮助,而且以自己的声望给予沈从文巨大的事业关怀。郁达夫当夜即挥毫写下《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愤激地呼吁社会应向沈从文这类的青年伸出援助之手。郁达夫还向当时有名的《晨报副刊》推荐沈从文的作品。正是在这段时日,沈从文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郁达夫的提携对于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件幸事。
到了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不仅已经成为一位风格成熟的作家,而且成为当时被称为“京派”的代表性人物。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边城系列”,则是京派作家文学创作观的具体体现。3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他自己称之为“一生生命力最旺盛的那几年”,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生活并不像沈从文认定的是“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的小说那样唯有诗情画意。
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宣告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7月28日,日本军踏进文化古都北京。8月12日,沈从文也顾不得矜持了,装扮成商人,与北大、清华的一批学者、教授南下流亡。他辗转到大西南的昆明,出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但艰辛的流亡生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沈从文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观念,他依然对政治抱漠然态度,对注重宣传鼓动作用的抗战文艺颇有微词。
自然,也同30年代一样,左翼作家给予他激烈的指责与批评。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沈从文受聘于北大,从而结束了他相当长,相当寂寞,相当辛苦的昆明生涯。外寇被驱,内战又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沈从文忧黎民,恨战争,却不了解战争具有不同的性质。他依然天真地以人性去看待和理解政治,依然从根本上固守着自由主义的文学观念。虽然他也在思索,但处于巨变中的时代根本不可能留给他太多的时间。
年5月,沈从文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重归故里风凰城。自从离开故乡,沈从文大概只在年探望病危的母亲重返过一次,这一次相隔的时间已近乎半个世纪。齐梁洞、阿拉营、黄丝桥,还有那清清的沱江水,余晖中的吊脚楼……一切仍然是那么熟悉,亲切。小编的分享今天到这里结束了,希望以上内容对你了解沈从文先生有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别的问题或想法,小编欢迎大家评论。最后记得帮小编文章点赞!